close
中國江蘇網10月29日訊 十年執著守望,千人辛勤修編,《常州市志(1986~2010)》入選“中國精品志書工程”,成為全國第四部、江蘇第一部中國精品志書至此,新世紀以來,常州規模最大、文字量最多、反映常州城市面貌最全面的文化出版工程畫上圓滿句號

精品工程一路走來,還得到瞭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省地方志辦、方志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是他們的精心指導,推動瞭最終出版和精品入選。

經過反復研討,常州得出4條修志原則:突出改革開放主旋律,盡可能準確揭示常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方面尤其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和轉型;突出高速發展的特征和顯著成就,抓關鍵、典型和變化;突出信息的容量和質量,重視數據、表格和圖照;突出人文的發掘與傳承,弘揚精粹的人文傳統。

“二輪志書編修,常州能不能繼續秉承‘方志之鄉’的優秀傳統?能不能把改革開放宏大事業的主旋律、總面貌與常州具體的探索實踐、發展成就有機融合並彰顯個性?能不能把江南特質和城市歷史底蘊融合到21世紀常州的當代生活與當代城市中去?能不能有效高效地組織起全市178個部門、上千名方志人共同完成一個任務、一個使命?”李亞雄說,面對這一激蕩而輝煌的時代,此輪修志不僅考驗認識和站位、需要超前的頂層設計,還必須有強烈的質量、精品意識和一支敬業奉獻的專業隊伍,以及海納百川、開門修志的理念和思路。

記錄城市軌跡,經得起時代和歷史的檢驗

既是文脈、史脈傳承工程,更是事業和擔當

一種高度

1986年至2010年,對中國、對常州都具有重大意義,是極不尋常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長三角和蘇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常州擔當瞭改革先鋒與經濟先行的重要角色,先後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傢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中國21世紀議程”試點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翻瞭5番多,並於2006年總體實現全面小康,比全國目標提前14年。

常州的傳統,歷史的使命

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歷史悠久,連綿不斷。

就這樣,市志在點滴積累中完善瞭起來。有人笑稱,修志人是伴“青燈、黃卷、長夜”坐冷板凳的人。杜仁彬說,相對於經濟、建設等“速戰速決”的“熱線”部門,修志的“板凳”是冷些,但恰恰是這份冷,讓修4G遠端監控行車紀錄器志人更安靜、安心,更嚴格、嚴謹。

5個階段開展工作,在全省介紹做法

在5個階段中,先後明確瞭修志性質、指導思想、工作任務、推進計劃、人員配備、業務培訓和任務分解,經過瞭初稿、編輯、初審、分纂、復審、總纂、終審、精品工程攻堅及再提升等編纂環節,實行瞭“項目化管理、工程化推進、學術化編纂”。常州做法還曾兩次在全省介紹並得到瞭肯定。

一項探索

當二輪《常州市志》入選中國精品志書後,市委、市政府決定重獎修志團隊和個人。市長丁純主持的市政府第8次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給予14個單位和8位個人立功嘉獎,其中給市地方志辦公室記集大貨車行車紀錄器安裝體二等功。

十年心血,千人成志

530萬字!全面記錄常州一個時代

除瞭撰稿、分纂、總纂,在志稿的審核和修改上也是海納百川。初審、復審、終審,都牽動瞭省市兩級部門的領導;充分聽取意見,動員瞭市內外各路專傢和學者;征選歷史照片,尋找瞭大批攝影傢和攝影師;就連設計、排版、校對、改樣、出版、發行,也都凝聚瞭多人智慧。

2006年,《常州市志》剛啟動,市委、市政府就將它列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全市重要議事日程和考核目標;2015年底,市委、市政府確定常州市志申報“中國志書精品工程”。

市志的修編和精品工程的申報入選,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海納百川,千人成志

把握時代脈搏,突出本地特色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志書?副主編、市地方志辦原副主任王援介紹,該志承接前志,主要記載常州1986年至2010年的發展歷程。總體結構按地理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物六大部類暗系邏輯。全志除卷首設序、凡例、史略、總述、大事記,卷尾設專記、索引。在謀篇佈局上,它“體現全貌、橫不缺項、繁簡適當”,選擇瞭中編體結構。全面與重點、經濟與人文、時代性與地方性並重,是內容上的鮮明特征。

2017年6月2日,《常州市志》通過精品工程專傢組終審,7月2日全國公示,正式成為全國第四部、江蘇第一部中國精品志書。中國地方志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方志專傢梅森評價,二輪《常州市志》入選中國精品志書,其背景和根源是優越的市情和優秀的志書編修傳統;亮點和特色是科學合理地把握瞭內容上的全面與重點、經濟與人文、時代性與地方性;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成功秘籍是科學的編纂方法和海納百川的用人思維。

2006年,按照國傢部署和修志傳統,以及“地方志書每20年左右編修一次”的國傢規定,常州啟動瞭改革開放後的第二輪修志,斷限為1986~2010年,共25年。“這不僅僅是一項文化工程,更是城市大型車行車紀錄器的文脈、史脈傳承工程,既是任務,更是事業和使命。”在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李亞雄看來,修志不僅具有“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的存史價值,更可起到以志為鑒、啟迪後人的作用。

該書的本地特點和創新特色也格外突出。在篇目設置上,專設“經濟體制改革”“對外經貿 開發園區”等卷章,以突顯改革開放主題;升格“鄉鎮企業 民營經濟”卷,突顯蘇南模式;強化“藝文 著述”“文化遺產”“方言”“風俗”等文化板塊,突顯江南人文。同時對科教城、裝備制造、花木業等時代亮點與地域特色作瞭點睛處理。

市志修編10年來,經歷3屆政府,4次調整編纂委員會,5個艱辛階段完成。特別是2015年底,常州市志通過終審進入出版程序後,在短短1年多時間又通過嚴苛標準,拿下瞭中國志書精品工程,成為全國第四部、江蘇第一部中國精品志書。

動輒數百萬字的志書,來自於浩如煙海的資料,要做到“縱貫古今、橫跨百科、涉略各業、描繪各行”,無論從工作量、覆蓋面,還是技術性、專業性,都難窮一傢之力、難藉數人之手。副主編、市地方志辦公室原副調研員宗清元翻開《常州市志(1986~2010)》,“千人會戰”的場面猶歷歷在目:啟動第一年,全市抽調和承擔修志工作的人數達1000餘人;2009年,當基層各路資料征編基本結束,志書進入編撰,參與人數縮減至100人左右;當志稿進入編輯加工階段,市地方志辦公室23位骨幹成員齊上陣、承擔責任編輯;當志稿進入分纂提升,確定市地方志辦公室8位專傢和專業人員作為分纂牽頭人;修志推進至總纂階段,先後形成5人總纂組、兩人統稿組和一人全志通稿。

這部530多萬字的皇皇巨著,分50卷、306章,共3100多頁,分4冊裝訂,是常州歷史上第28部綜合地域志,是全面、系統、客觀記述常州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資料性著述和當代常州的百科全書。

耐住寂寞,精益求精

規模龐大的修志工作背後,還少不瞭一代代修志人智慧和辛勞的累積。副主編、市地方志辦編纂二處處長杜仁彬說,在史志部門,經常會看到:為核一個數據,翻箱倒櫃,折騰一上午;為尋一份史料,走街串巷,遍訪知情人;為寫幾頁精彩文字,晝夜興奮、癡癲好幾天。許多修志人在一部志書中度過瞭十年青春歲月;許多修志人在一張案桌上奮鬥到白發、退休。

常州素有“方志之鄉”美譽。自南朝《毗陵記》至清光緒《武陽志餘》,先後編印郡(府)縣志26部,其中南宋《咸淳毗陵志》是我國稀有的古志之一;常州還出現過洪亮吉、李兆洛、孫星衍、段玉裁等頗負盛名的方志大傢。清代常州曾有200多人在全國各地主持或參與修志。上世紀80年代啟動的第一輪修志,常州在全國少有地采取“自下而上,三級修志”的方式,編纂過500多部志書,是志書編修成果最為豐碩的城市之一。

一種責任

精品工程之路,艱辛而嚴格

給精品一個嚴謹交代,給時代一個盡責答卷

2015年底,《常州市志》通過江蘇省終審、進入出版流程。當時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剛啟動實施“中國志書精品工程”,目的是通過遴選國內優秀志書經專傢嚴格評審後,納入國傢精品工程,以此倡導全國二輪修志的精品意識,打造傳世佳志。常州獲知後立即會商,時任編纂委員會主任、市長費高雲高度重視,2016年初,專門委派分管市領導帶隊赴京提出正式申請。

精品之路,嚴格而艱辛。一年多來,中國志書精品工程學術委員會先後召開三次評審論證會,組織地方志、政治、經濟、保密、檔案、歷史、法律、軍事、民俗等各方面專傢嚴格把關。

為瞭給精品一個嚴謹交代,短短一年時間,《常州市志》重審瞭篇目,重改瞭要卷,重煉瞭特色,重磨瞭全稿,重優瞭裝幀。“層次怎麼提升,我們上門請教巴兆祥、梅森等方志名傢;內容怎麼提煉,我們組建5個精品工程再提升小組;意見怎麼吸收,我們推行‘清單對照、逐條落實’把關制度;編校如何提高,我們特聘北京印刷學院8名研究生,並開展全員校對;版式如何創新,我們找到國內設計大獎獲得者。這一年多,先後聘請各類專傢50多人次,精改精校志稿15輪次,僅改樣出紙就達4.5萬餘張。”臧秀娟說。

從發端到成書出版,副主編、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臧秀娟將編纂工作大致分為5個階段:以2006年5月12日全市地方志工作會議召開為標志,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為啟動探索階段;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為全面撰稿階段;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為編輯分纂階段;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為總纂攻堅階段;2016年1月以來為沖刺精品階段。

一份關懷

官修志書,嚴肅權威

市委市政府給予全面保障

10年間,修志工作走過瞭2年啟動探索、3年全面推進、2年多編輯分纂、2年總纂攻堅,以及1年多精品沖刺的艱苦歷程。這其中,全市有178傢單位供稿、1000餘人初撰,國內有15位方志專傢參與指導、評審,50多人次參與審改,40餘位特約編審參與編修。這個過程中,常州對整體地情進行瞭一次系統、全面、深入的大調查,記錄瞭成就、梳理瞭軌跡、總結瞭經驗、分析瞭得失,留存瞭最寶貴的史料。

修志歷來是一項浩繁的文化系統工程,多數城市都是“十年磨一劍”,常州也不例外。自2006年5月啟動到付梓出版,《常州市志(1986~2010)》歷經10年征程。

常州二輪修志,530萬字記錄一個時代

作為“一方之全史”,地方志書橫陳百科,縱述史實,既是地情書、資政書、百科全書,也是鄉土教材和聯系鄉土鄉情的重要紐帶。記者瞭解到,近日,歷時十年執著守望、上千人辛勤修編的《常州市志(1986~2010)》正式面世,這一文化盛事,標志著新世紀以來常州規模最大、文字量最多、反映常州城市面貌最全面的文化出版工程畫上圓滿句號。

一心堅守

精品追求,永遠在路上

最後階段,仍一絲不茍

十年心血,終於夢圓,但對於修志人來說,對精品的追求永遠在路上。

“修一部志書有多難?舉個例子,530萬字志書,若每人每天改校一萬字,不中斷、不休息要做一年半。而《常州市志》先後精改精校15輪次,光文字量就超8000萬字,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的工作量。”李亞雄說,直到付梓簽字最後30天,修志人仍在步步把關,最大限度減少差錯:8月22日,組織團隊自查;24日,赴方志出版社,再核實專傢意見落實;30日,派人赴京配合出版社責編終改;9月5日,再派一人增援;8日,召開最後15天督查部署會;13日,兩人再次進京;20日,團隊終核查錯;23日,核心團隊全體赴印刷廠終核藍圖……
arrow
arrow

    sotheeteli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